我向河南来,伊向河西去。客里相逢只片时,无计留伊住。去住总由伊,莫把眉头聚。安得并州快剪刀,割断相思路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,这片大地被分为了数百个郡,此后的时间里,每个朝代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实行的,比如说唐朝的“府道制”,虽然名字和郡县制不同,但本质上是差不多的。后来到了元朝时,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,行省制诞生了,并且这项制度沿用至今。不管是郡县制,还是行省制,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,每个行政区都是一整块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,一些行政区会出现“飞地”现象,也就是某块地区和它所属的行政区,在陆地上并不相连。
一、河南的“飞地”
在我国如今的行政规划上,“飞地”不多也不少,这也为管理上带来了一些问题,为此相关部门也曾做过努力,不过因为一些原因,“飞地”一直延续了下去。就比如说湖北腹地有一个村子,而这里却是河南省的一块“飞地”,相关部门进行过动员工作,但都失败了,因为村民们都认为自己是河南人,后来这个问题还引起了专家的注意,专家在经过考察后表示:村子的确应该由河南管辖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故事还要从历史的发展开始说起。
石槽沟村隶属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,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的腹心,为河南省唯一的省级“飞地”。位于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,离荆紫关镇八九公里。因为山上有石槽,村内又有一条沟,故名石槽沟村。该村面积仅1平方公里,东西南三面被山环绕,西与郧阳区白浪镇的寺沟村,南与白浪镇的大芋沟村相邻,东南则与白浪镇的东沟村相邻,以山脊上自然形成的小路为界。
二、三种说法
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做石槽沟村,而它之所以会成为“飞地”,还是因为历史的渊源。关于石槽沟村的来历,目前一共有三种说法广为流传。
第1种说法为:湖北古代有一大户人家,家里的闺女不愿意接受家里找的夫婿,死活都要嫁给河南的一位穷小子。父亲实在是拗不过女儿,只能由着她去了,但父亲爱女心切,一方面不想让女儿远嫁外地,另一方面也想让女儿婚后的日子过得舒服点,于是就将石槽沟村这片土地当做了嫁妆,送给了那位穷小子。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,这对小夫妻就在湖北居住了下来,后来就发展成了一个小村落,而古时候的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,所以直到如今,这个地处湖北的村子,仍是河南管辖。
第2种说法为:相传在明清时期,石槽沟村还是一片荒地,后来随着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多,大家开始寻找其它适合生存的土地。河南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人口大省,而古代的生产力低下,一遇到天灾,大家只能前往外地寻找活命的机会,于是贾家和王家就来到了石槽沟村,并且在这里开垦荒地。正是因为村子里都是河南人,所以从一开始,石槽沟村就归属河南管辖,并且延续至今,而且这个说法还有相关的史料可以查询,可信度比较高。
第3种说法为:古代的石槽沟村有一座洪门寺,但这里的和尚却是一堆地痞流氓,他们不事生产也不吃斋念佛,就靠着自身的武功,整天游手好闲,欺压村民。但是村子所在的湖北勋县官府,离这里实在太远了,于是县衙就把解决这群和尚的任务,委托给了距离相对更近的河南官府。后来河南出兵,最终将这批和尚一网打尽,当地的居民因此十分感激河南,于是久而久之,这里就成为了河南管辖的地区。
三、村民的想法
大家看了这三种说法后,想必心中肯定有一个问题,村子明明是在湖北,为什么到了如今,还一直坚持归属河南?原因主要有两点,首先便是非常现实的客观原因。从上文所说的第3个原因就可以知道,这个村子离县城很远,村民们想要进城办点事情,需要走很远的路,但村子的距离河南反而更近,大家如果有事情,去河南办肯定更加方便。比如说某个村民要买东西,如果去当地县城买,可能要坐上好几个小时的车,而如果去河南,一两个小时就能到。
其次便是因为村民们心里的认知了,由于自古以来石槽沟村都是河南在管辖,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河南的风俗人情,平日里喜欢听豫剧、吃面条,再加上一些观念的影响,不少村民认为自己祖上是河南人,所以不能背叛祖先。正是因为种种原因,河南省在湖北省有着这样的一块“飞地”。
PS:
飞地,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,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。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,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,只能“飞”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,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。
“飞地”通常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,我们对此应该持一个宽容的态度,没必要对这一现象太过于在意,只要人们能够安居乐业,生活的快乐幸福,那不管他们的所在地是哪个行政区,都是可以的。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情,不是去扭转历史上所留下的这些“飞地”,而是不断的发展生产力,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。